大凡两种以上文化交流的地方,必定是美食天堂,汤坑镇也不例外,只是汤坑的美食规模远超人们对县城食档的一般性认识。一个边远山区县城的夜市,能够像汤坑镇这样做到几条街的规模,每天经营到凌晨两三点,而且长年人头攒动,不说罕见,起码也是难得。
深夜12点,笔者一行来到老城区,从汤坑路转入汤湖路。汤坑路是大街,路上人已经不多,但在拐进汤湖路后,立即就有了人声鼎沸的感觉。这里是老街,路边都是老房子,道路也只有一丈余宽。但道路两旁,一长溜都是美食摊档,大批食客正在大快朵颐,服务员穿梭不停;食材和火炉一道摆在路边,旁边站满了点菜的食客。走在街上,食物的香味夹杂着油烟味,猛往人鼻子里钻,诱得人越发饥饿。
捆粄薯粄手抓饼,海鲜河鲜山里货,煎饼煲粥炒河粉……作为客潮文化交融区,汤坑镇融合了两种文化特色的美食,既保留了客家饮食充满乡土味道和实用的风格,又带有潮菜食材讲究、烹调方式多样的影子。
汤湖路的得名,是因为正处在汤坑最古老的温泉公共浴室“汤湖”的西南边。“汤湖”建于明末,由吏部员外郎罗万杰和温州推官柯化鹏两位丰顺乡贤筹资兴建。1959年扩建后,规模比原来大了两倍,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,分男女汤池各一个,是我省规模最大的天然温泉公共浴池。2009年再次整修后,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。都说“来到汤坑不洗汤,枉费走一趟”,可见“洗汤”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。这也是美食夜市能够出现并持久的主要原因。多位食档老板告诉笔者,“洗汤”后人体代谢会加快,容易饥饿,人们从汤湖出来都喜欢吃些小点心,周边食肆就慢慢聚拢起来;又因为晚上“洗汤”的人特别多,夜市因此越做越旺。到后来,温泉周边的汤湖路、布街、米街等老街道慢慢演变成为汤坑美食的集中地,捆粄、油炸薯粉豆干、菜粿、牛杂粿条汤、汤坑特色煲粥……吸引了无数外来游客和当地人前来解馋。
时至今日,汤坑的“洗汤”文化发生了巨大改变,当地的千江、宝丰、金德宝等温泉大酒店继承了以“汤”迎客的功能。但汤湖周边的美食文化得以保留,也不再是“洗汤”的附属品。
(丰顺县城汤坑关爷前夜宵店)